君子寻古 | 酒史钩沉:你所不知道的“贵州郎酒”
赤水河谷,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切割上千米的高山峡谷,四周悬崖屏障,空气流动缓慢,气候湿润闷热,年平均气温20.7-°c,利于酿酒发酵的微生物聚集。赤水河水质澄澈,有“美酒河”之称,自古以来在赤水河谷两岸,老百姓就有种植小米、小麦、高粱、玉米等五谷杂粮的习惯。而这些五谷杂粮,尤其是高粱、小麦是酿酒的绝佳原材料。
赤水河
“蛮酒钩藤名,干糟满瓮城”
明、 清以至民国,赤水河谷中游一带,酿酒风行,遍及全境,除私营糟房 (亦称烧房、 作坊) 自产自销应市外,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特别是重阳佳节,几乎家家造酒,四处飘香至今人们送情赴宴都叫作“吃酒去”。
据清代著名诗人查慎行对当时习水周边酿酒盛况的描述: “蛮酒钩藤名,干糟满瓮城”,赤水河中游酿酒盛况可见一斑。
习水酿造白酒历史同样十分悠久。400多年前的明万历年间,郎庙乡黄金坪(原名黄荆坪)有一姓殷的人家在此建立白酒作坊,几代承袭经营后举家迁往外地,便将作坊卖给罗氏。罗家继续经营酒业,代代相传,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1952年开始,仁怀县工业局投资6000余元,购买黄金坪罗清云家白酒作坊开办仁怀县郎酒厂,采用茅台酒工艺生产大曲酱香型白酒,当时的产品命名为“贵州回沙郎酒”。
1959年9月以后,因为全国粮食大减产,贵州回沙郎酒被迫停产。1962年,回龙区供销社请了3人重新开办酒厂,延续了贵州郎酒的血脉,厂名也定名为“郎庙酒厂”。
1965年11月,贵州省对仁怀、习水、赤水3个县行政区划进行调整,仁怀县回龙区供销社郎庙酒厂随行政区划归习水县,改名习水县回龙区供销社郎庙酒厂。
1966年,郎庙酒厂开始试制浓香型大曲酒,第一次就获得成功,酒醇浓郁,爽口绵甜,味香悠长,别有风格。试制品不胫而走,人们争先品尝,赞不绝口。
1967年,回龙区供销社郎庙酒厂移交给中国糖业烟酒公司贵州省习水县公司经营管理,更名为中国糖业烟酒公司贵州省习水县公司红卫粬酒厂,新产酒取名“红卫大曲”。
1976年,红卫粬酒厂按固态大曲法生产工艺试制成功酱香型大曲酒。
1977年,习水县红卫粬酒厂由贵州省商业厅糖酒公司接管,命名为“贵州省习水酒厂”,至此现在的习酒便诞生了。
钩沉酒史,在历史上一闪而过的“贵州郎酒”实际上是现代习酒的前身。开拓进取的习酒人在“贵州郎酒”的基础上,筚路蓝缕,历尽艰辛,一步步发展壮大,最终将习酒打造成了中国驰名商标。
参考资料《习酒志》《习水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