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品文化-9001诚信金沙

君子寻古|“红卫大曲”往事

来源: 作者: 日期:2021-07-19

1967年初,一袋鼓鼓囊囊的“猪尿泡”,摆上了习水县财经贸易办公室的办公桌。

“猪尿泡”里装着的,是仁怀县回龙区供销社郎庙酒厂刚刚试制成功的浓香型大曲酒。

前来送酒的,是仁怀县回龙区供销社郎庙酒厂的负责人曾前德。

曾前德

50余年过去了,拨开历史的云雾,回望这一瞬间,不禁感叹——那袋特殊的酒样,是一代“黔派浓香”传奇的起点,也是百亿习酒崛起的前哨。

二十元起步

解放初的黄金坪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关键处就那么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对小学校长曾前德来说,人生第一个决定性瞬间,出现在1962年。

那一年,仁怀县回龙区供销社安排25岁的曾前德前往黄金坪,利用原仁怀县郎酒厂的厂房复建酒厂。

赤水河

地处黄金坪的仁怀县郎酒厂,初建于1952年,其前身为创建于明清时期的殷、罗二姓的白酒作坊。1959年,因粮食短缺,酒厂被迫停产。

三年后,酒厂复建,和曾前德一起,前往黄金坪的,还有两名伙伴:肖明清和蔡世昌。

创业三人组,走进酒厂旧址,看到的,是三间由残砖断壁组成的木瓦房,以及“一地耗子屎”。

1952年,酒厂初创时,启动资金是6150元。而这一次,回龙区供销社拨给他们的启动资金,只有20元。

20元办厂,这看起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怎么办?

创业三人组想到的是“能不花钱就不花钱”,撸起袖子自已干。

盖房顶,补墙壁,整地坪,修地灶,算是有了“车间”。

打木甑,拼圆盘,编酒篓,制木桶,买铁锅,算是有了“设备”

此间曾著星星火,到处皆闻殷殷雷。

没有知乎、百度的年代,曾前德与创业伙伴,将勇气与汗水,写在了黄金坪的每一寸土地上,创造了20元办厂的奇迹。

小曲的选择

硬件准备就绪,新酒厂的名字也定好了——仁怀县回龙区供销社郎庙酒厂。

此刻,摆在曾前德面前的有两条路,要么遵古法恢复生产大曲酱香酒,要么依当时民众口味生产小曲酒。

与生产周期较长的大曲酒相比,小曲酒出酒率高,生产周期短,资金流转快。由于其价格低廉,且多为散装出售,逐步成为当地老百姓喜欢的一种“平民酒”。

小曲酒

在赤水河流域,正规国营大酒厂主攻大曲酒,小曲酒一般产自家庭私营小作坊。

在全国范围内,大家对大曲酒的认可度显然也更高一点。1963年,第二届全国评酒大会评出了八大名酒,其中七种均为大曲酒。

出乎意料的是,曾前德很快作出决定——仁怀县回龙区供销社郎庙酒厂先生产小曲酒。

事后复盘,人们也许会惊讶于曾前德敏锐的市场嗅觉——小曲酒虽然“不入流”,但一家零资金、零技术的新酒厂,要生存下来,以小曲酒起步,无疑是最合理最明智的选择。

方向确定了,烤酒之路,却依旧得靠创业者们深一脚浅一脚,摸索出来。

曲药,要去外县购买;粮食,要去三十多里外的回龙粮站拉;技术,需要拜师学艺......

星光不问赶路人,历史属于奋斗者。

仁怀县回龙区供销社郎庙酒厂以国营酒厂的身份生产小曲酒,闯进了一片市场蓝海,很快,在当地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大曲试验

到1965年,仁怀县回龙区供销社郎庙酒厂的出酒率,已经提高了不少,产品销路也很好。曾前德并不满足,不断寻求新的突破。

曾前德心中,大曲梦始终萦绕。

这一年,仁怀县回龙区划归习水县管辖,酒厂也随之更名为“习水县回龙区供销社郎庙酒厂”。

刚过完新年,曾前德向主管部门提出,成立浓香型大曲研制小组。

仅凭20元干出了名动一方的小曲酒,上级部门对曾前德的队伍充满信心,很快批准了。

试制浓香大曲,依旧还是老办法——向名酒厂学习,多次反复试验。

整整十个月,小小一方窖池,成了曾前德的信仰。

经数十次对比试验,1966年10月,大曲酒终于试制完成。

1967年初,曾前德用当地民间盛酒酒器猪尿泡,装上酒样,送进主管部门的办公室。

经专家鉴定,习水县回龙区供销社郎庙酒厂试制的大曲酒,“香味浓郁,绵甜爽口,尾净味长,饮后余香不息”。

正式投产后,十年间,它的名字,从“习水粬酒”,换成了“红卫大曲”,后又更名为“红卫牌习水大曲”。

一瓶带有浓重时代印迹的新生大曲酒,在时代巨浪中沉浮十载,依旧屹立不倒。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黔派浓香经典代表】

当时代恢复理性,黔酒第一个黄金年代来临,这瓶酒凭借过硬的品质,乘风而起,成为习酒“黔派浓香“经典代表。

待它名满天下时,人们叫它“习水大曲”。

习酒的开路者,将勇气、智慧与理想,都一同装进了这瓶酒中。

打开这瓶酒,人们能闻见一次又一次试验留存的曲药香味,能听见习酒的开路者在山野之间赶路的脚步声,能寻见习酒这个品牌出发的坐标原点。

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

在新的历史节点上,重新“打开”这瓶酒,从中吸取新的精神养料,踏进新时代的星辰大海。

网站地图